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上线 应用前景待验证

本报记者 李 冰
日前,微信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上线,刷掌相关服务需在刷掌设备上开通。支付这是小程序上线继密码支付、指纹支付和刷脸支付等方式之后,用前验证又一新型支付方式。景待
业界普遍认为,微信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,刷掌支付方式一直在变革,支付支付机构也希望通过支付方式的小程序上线创新来扩大市场。从原理上来看,用前验证掌纹的景待信息识别会比面部识别更容易,且安全性相对更高。微信
识别设备已获专利
记者查询发现,刷掌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的支付简介为“伸手感应,识别支付”,在进入小程序后,页面会提示“未开通微信刷掌服务,请在刷掌设备上开通”。记者测试发现,目前普通用户并不能开通使用该程序。
有媒体报道称,目前微信支付已在部分商家接入刷掌支付设备进行测试,但该说法并未得到官方证实。截至记者发稿,微信支付并未针对此事进行回应。
据介绍,该程序的账号主体为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,此前名称为“WePalm”。操作时用户需要在刷脸设备上注册手掌并刷脸关联个人微信账号,线下消费时,将手掌对着微信支付设备扫描区,设备确认完成后进行支付。
《证券日报》记者注意到,近两年来,腾讯科技(深圳)有限公司(下称“腾讯公司”)针对刷掌支付动作频频。
根据天眼查APP显示,腾讯公司自2021年11月份申请了识别模组及掌部生物信息识别设备专利;2022年3月份,腾讯公司申请了“刷掌设备”专利;8月份,腾讯公司申请了“微信刷掌服务”“微信刷掌支付”等相关商标,涉及广告销售、网站服务、科学仪器等多个国际类别。
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“刷掌支付与刷脸支付一样,均属于生物识别技术,根据目标掌纹图像区域进行身份识别,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度,并应用在支付领域。疫情背景下,戴口罩已经成为多数用户的习惯,从便利性角度来看,刷掌支付或许比刷脸支付更容易被大众接受。”
应用前景待验证
纵观行业,目前移动支付中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有五种,具体包括指纹、人脸、声波、虹膜、静脉等。
而刷掌支付并非一项新型技术,据媒体报道,早在2015年,就有银行尝试应用刷掌支付,并推出全国首台掌静脉识别银行自助机。但随后几年里,迟迟未见大面积普及推广。
对此,多位业内人士认为,未实现大面积推广或与用户移动支付使用习惯、以及对该技术的安全担忧有关。
根据2022年4月份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《关于2021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的报告》(下称《报告》)显示,95.7%的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扫描或出示条码完成支付,20.2%的用户不接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。同时,用户希望生物识别信息数据库由国家相关机构掌握,做好生物信息安全存储,确保个人生物信息安全。
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上述《报告》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用户对移动支付中生物识别技术的接受度,侧面反映了移动支付中生物识别技术推广的难度和问题。以全球视野来看,亚马逊的刷掌支付在美国有一定的商业应用,处于推广阶段。国内微信和支付宝在刷掌支付方面均已有一定研究和探索,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上线,显示出相关应用探索正在加快。
王蓬博表示,“从鉴权角度看,在信息不被泄露、乱用的前提下,生物识别技术更加安全、方便,拥有更好的便捷性和高识别率等特征。”
对于刷掌支付的商用前景,于百程表示,生物特征识别支付方式的推广确实面临一定问题,若用户对数据安全问题持续担忧较多,则该技术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应用。
“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,刷掌支付应用前景待验证,其后续普及可能会面临机具推广、布设和用户使用习惯改变等问题。但从技术本身来看,生物识别技术是支付介质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化的趋势之一,且这个趋势不可逆。”王蓬博表示。
相关文章
-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)连续三个月保持不变。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,2022年11月21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)为:1年期LPR为3.65%,5年期以上LPR为4.3%,均与上月2025-07-08
- 炒股就看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来源:伟哥论市核心观点量能的“天量”再现,体现出市场信心的回升,赚钱效应的持续,结构行情涛声依旧,技术形态的改变,进一步确定了大盘的“市场底”。2025-07-08
突发!影视大佬王忠军、王忠磊违规超限减持华谊兄弟被处罚!近期仍在减持
浙江证监局6月6日披露《关于对王忠军、王忠磊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》。该决定书称,王忠军、王忠磊二人作为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,在权益变动比例达到5%时,二人未按规定停止买卖公司股份并及时履行2025-07-08- 无论是对素来奉行门罗主义的美国,还是对企图“重返拉美”的拜登而言,这无疑是一个极度尴尬的时刻。当地时间6月6日,第九届美洲峰会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。然而,距离峰会开幕已不足24小时,白宫却还没敲定参会国2025-07-08
- 行至年末,多份2023年度投资策略报告于11月开始集中发布,各家券商的2023年年度策略会也在陆续召开。身为A股“魔咒”之一,策略会自是备受市场关注。继年中打破“魔咒”后,“魔咒”效应式微。经过一日震2025-07-08
- 6月6日,当代置业01107.HK))公告称,6月4日,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绿色智慧投资北京)有限公司卖方)与独立第三方腾云筑科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买方)及目标公司北京当代绿建工程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2025-07-08
最新评论